【前言】
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,萧锋将军作为一位前线指挥官,作战时异常英勇。然而,后来在一次会议上,有人指出他作战虽然勇猛,但缺乏谋略。
于是,萧锋对战争中的每个细节都产生了浓厚兴趣。特别是,他对改进武器技术格外上心。
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,萧锋琢磨着能不能搞出一种更厉害的“炸药包”,这玩意儿不用人动手,自己就能精准地飞到敌人那儿去炸。
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,新一代武器终于研发成功。这种武器的杀伤力相当惊人,邓小平亲自视察后,也对其赞不绝口。
【萧锋提议开发新武器】
1948年春天,部队开展"三查两忆"的新式整军运动时,在一次师党委扩大会议上,几位干部对师长萧锋提出了意见。
“三查”就是检查每个人的阶级成分、思想觉悟和行事风格;“两忆”则是回顾过去受压迫的悲惨经历,以及回忆解放军带领人民获得解放、当家作主的喜悦日子。
有人说萧锋打仗勇猛,是个硬汉子,但做事太冲动,不爱动脑子。他光知道猛冲猛打,却不懂得讲究策略,有点蛮干的意思。
萧锋专注地聆听着,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经历的许多战斗场景。他回忆起,每一次攻破城门或是炸毁碉堡,都是勇敢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抱着炸药,一个接一个地冲向目标,用生命完成爆破任务。
他们用生命铺路,为战斗的胜利撕开了一个突破口。
萧锋琢磨着,有没有办法不派或者少派战士去运送炸药,从而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呢?
那段时间,萧锋总是整宿睡不着觉,翻来覆去琢磨着怎么才能走出这个死胡同。
萧锋灵机一动,想到了用迫击炮发射导弹。他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,心中一阵兴奋,琢磨着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飞行的炸药包。
萧锋立刻叫醒了警卫员小孙,让他赶紧去召集几位团长、副团长和参谋长等主要干部过来。
人一到齐,萧锋就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。听完后,所有人都觉得挺有意思。
有人认为这个方案可能行得通。过年时,孩子们放鞭炮,鞭炮是怎么飞上天的呢?
有人认为思路没问题,但得想清楚五个核心点。具体来说,就是"怎么出手"、"出手次数"、"出手距离"、"命中率"和"影响力"这五个方面。
经过长时间的讨论,参谋长最终拍板,决定把工作安排给各个部门。
命令刚发布,立刻有战士响应,他就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赵明奎。
赵明奎是赫赫有名的爆破专家,在抗日战争中不幸被日军打瞎了右眼。他亲身经历过炸碉堡、攻城门的惊险场面。
接到任务后,赵明奎当场表态:
赵明奎向师长保证,如果没能研制出“飞行炸药包”,他绝不会回来见您。
赵明奎和炮班的战友们一门心思扑在新武器的研发上。经过多次推敲和试验,他们成功造出了一种新型炮弹:这种炮弹头部硕大,弹身修长,装有引爆装置,后面还连着一条长长的导火索。
没过多久,国民党军队就给这个东西取了个名字,叫“人头炮”。
那天,赵明奎带着新研制的武器到了师部。正在开党委会的干部们,一听说“飞行炸药包”研制成功了,纷纷跑出来看个究竟。
测试结果显示,这个会飞的炸药包确实破坏力惊人。
萧锋兴奋极了,一把搂住赵明奎,拍着他的肩膀打气说:
这下不用人冒险送炸弹了。试验表明,用迫击炮发射炸药包是行得通的。不过还得再改进,要让炮弹飞得更远,能带的炸药更多。
【萧锋等人,受到多位首长的表扬】
赵明奎在初次测试后,回到实验室对"飞行炸药包"进行了升级改造。经过调整后的成品,已经能够完美适应战场上的实际使用要求。
粟裕到师部视察,见到“飞行炸药包”后,对萧锋表示,这招攻城很管用,应该马上在华东野战军普及开来。
没过多久,在攻打国民党68军203师据守的兰封城时,萧锋的部队负责正面进攻。随着萧锋下达命令,战士们将重达近千斤的炸药包运到了城门楼上。
敌人的防线迅速崩溃,我军毫不费力地赢得了这场战斗。
这场战役结束后,一种名为“飞行炸药包”的新型武器被配备给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这两支主力部队。
1948年3月,萧锋收到了上级的命令,要求他率领的部队全部听从刘邓两位首长的指挥。
萧锋连续赢得几场战斗后,去向宋时轮司令员做工作汇报。刚好在那儿遇见了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领导。
萧锋感慨地说,自上次见到邓小平以来,已经过去了八年。他赶紧走上前,关切地说道:“老首长,您真是辛苦了!”
邓小平那年44岁,由于战事紧张,他顾不上打理自己。他表示,见到萧锋让他感到非常高兴。
第二天,萧锋接到命令,带领部队去消灭驻扎在新蔡县的敌军20师133旅。行军途中,邓小平注意到萧锋部队的一个营后勤人员,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包裹,显得杂乱无章。
他忍不住向士兵打听,这玩意儿是啥?
士兵们议论纷纷,说这是萧锋师长最新研发的秘密武器。敌军一看到这玩意儿,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,吓得魂飞魄散。
对手们把这玩意儿叫做“夺命炮”。
邓小平见到萧锋时,笑着问道:“老萧,你这儿又捣鼓出啥新鲜玩意儿了,还藏着掖着不让我知道?”
萧锋详细讲解了这个新型装备。
邓小平听完后,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。他不住地称赞道,在大别山这种地形复杂的地方,在敌人后方,就算有大炮也很难运上去。而这种“人头炮”携带起来却很方便,某种程度上,它完全可以顶替平射炮的作用。
邓小平对这项武器改进表示认可,并立即下令在中央野战军中全面普及使用。
后来,趁着部队休整的空档,萧锋召集了中野的基层干部,专门搞了个培训班,教大家怎么用迫击炮发射炸药包。
萧锋不仅亲自指导他们,还把自己的工具提供给他们使用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萧锋带领的部队创新性地使用了“飞行炸药包”,这种武器在战场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,有效降低了官兵的伤亡率。
这个新式武器后来还被收录进了《毛泽东选集》,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!
这种武器的初步构思,最初是由萧锋将军提出的。在赵明奎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,这项武器最终被成功研发出来。
对手完全拿这种武器没辙。大伙儿都说,敌军啥都不怵,唯独害怕咱们的“人头炮”。
尽管到了战争后期,解放军在兵力和物资补给方面都占据了上风,但要说武器装备,国民党军队依然毫不逊色。
萧锋的奇思妙想,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。